稻花香里的“仁义礼智信”!六枝这个村寨传承了农耕文化,真的不一样
2018-11-06 08:37:17
  • 十一月的六枝,仍有暖阳相伴。郎岱镇青菜塘村舍都组,一片片稻田在阳光下散发着丰收的气息。




    “实无所舍亦无所得,万事万物都在舍与得之间,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青菜塘村党支部书记张发明向记者道出该组组名的缘由,“这里的百姓以利他人为中心,因此被称作‘舍都’。”



    走进舍都,错落有致、青瓦白墙的民居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清新,小巧而精致的庭院点缀其间,每户人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净整洁,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舍都能有如今这番风貌,离不开当地良好的文化环境、一脉相承的乡间民俗民风。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农村民谚俗语,一辈辈传下来,这是几千年农人在耕作和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2017年8月30日,在舍都召开的第一次群众会,让张发明记忆犹新。

    “开会时我发现一个怪现象,别的组开会,群众都是你说你的观点、我讲我的情况、他反映他的问题,不会听你村里传达什么。”然而张发明没想到,这个组却与众不同,“会还没开始,舍都的老百姓们已经整整齐齐地坐好,等到听我们把事情讲完之后,他们才开始一个一个反映自己的问题。”

    后来通过组长,张发明才了解到,这是舍都的传统,也是当地不成文的规矩,必须要先等领导干部把话说完,再反映自己的情况,不能打岔,历来如此。
    “硬件方面可以用钢筋水泥堆砌出来,但是这种文化氛围,真的是难能可贵。”守规矩、讲礼仪的舍都,让张发明对这个组“情有独钟”。



    更让张发明惊喜的是,舍都这个组,没有一位空巢老人,也没有一个留守儿童,更没有一名辍学学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当地,不把父母安排好,一走了之就是最大的不孝。而对子女,如果有哪家把孩子丢在家里,不管不问,会被整个寨子瞧不起。
    “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淳朴,勤俭持家,70%的人都在郎岱城区务工,离家近,每天都会回家。”张发明告诉记者,在舍都,农忙时不管田地是哪家的,全组一起干,你用水牛帮我家犁田,我用锄头帮你家除草,忙完为止;打好热糍粑,一定会分给大家品尝,果子成熟了,也会给邻居们送去;哪家有人生病了,一个电话,寨子里有车的人家会第一时间赶到,立刻送往医院。

    舍都,整个寨子散发着温馨、和谐的农耕文化气息。对于这样的感染力,该组村民陈开益深有体会。

    过去,因为种种原因,陈开益对当地政府和周围村民极不满意。大家都在打扫卫生,他却无动于衷,周围邻居有什么大事小事,他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群众会、坝坝会更是从不参与,甚至有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舍都出了名不合群的“钉子户”。



    今年,舍都开始以“稻香”文化为主导,重拾传统农耕文化里面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通过孝顺为先、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唤醒村民内心的道德自觉。

    陈开益家二十几年的老瓦房倒塌了,政府立即为他拆除重建;家里长时间不打扫又脏又乱,驻村干部带头帮其整理;有个什么大事小事,周围邻居不请自来忙进忙出。



    久而久之,通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通过政府帮扶,通过组里营造的“稻香”文化氛围,通过周围邻居“不计前嫌”的帮忙,以及驻村干部长时间地心理疏导,陈开益慢慢有了转变。

    开小组会时,出现了一个新的身影;集体打扫卫生时,多了一个新的成员;周围邻居有事相邀,来了一个新的帮手。他,就是陈开益。

    “下一步,我们准备在现如今的经验基础上,继续提升,在全村推广舍都的‘稻香’文化。打造生态环保带头,环境美;和谐共建带头,治理美;文化引领带头,人文美;产业发展带头,农民美;‘三变’改革带头,生活美的‘五美’青菜塘。”对此,张发明信心满满。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行走在舍都,“正、信、善、礼、律、诚、智、让、悌、义”等随处可见的文化墙,无不反映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农耕文化,对这个村寨的影响,以及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约束。自律才能自由、才能自强,相信勤劳的舍都人,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今贵州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