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6.33度,东经105.48度。
1978年12月18日。
一个特殊的时空交叉点,定格在贵州西部。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国务院批复六枝特区成立。时间的偶然,让六枝特区与整个国家的命运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国唯一的县级特区,40年里,六枝特区渐行渐长,开启了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新征程,为改革开放镌刻下众多探索印记。
2018年的六枝新城。王良豪 摄
40年前,国家在六枝建立特殊行政区,出于划定煤炭基地、开发煤炭资源、修建铁路和支援“三线”建设的通盘大计,这是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行政区。
“当时的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就建在下营盘,成立不久,就‘打响’了地宗大会战。”“三线”建设者卢相福沉浸在回忆中,十路大军、三千人马展开大兵团作战,提前9个月建成年产45万吨的地宗矿井,创造了中国建井史的奇迹。
曾经的六枝火车站。
随着政企逐渐分开,六枝特区也由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地方一般行政建制,历届党委、政府不负众望,完成了从创业到探索到快速发展的过渡,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让幸福常伴六枝人民。
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组因为闭塞,孩子们靠读书改变命运,71户人家培养出73名大学生,是远近闻名的“书香寨”。
如今,不仅公路直接连接到村里,就连每家每户门前的步行道也成了水泥路。村里80岁高龄的龙丛智老人说:“原来一年四季都是湿漉漉的黄泥路,现在可以穿拖鞋就去串门,进城的娃娃们回家也方便了,这就是特区党委、政府带给我们的幸福啊!”
六枝特区境内六六高速公路(都香高速)。
40年前年的特区仅有44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17年,人口73万的六枝特区GDP达184.26亿元,GDP比1978年的5933万元增长了310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826元、8698元,经济发展实现从“艰苦创业”到“百花齐放”。
40年前年的特区没有像样的交通,今天的六枝特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922公里,六六高速穿境而过,省道、县道、乡道、“村村通”、“组组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无到有”到“四通八达”。
公路两旁植被繁茂,屋舍俨然。
40年前的特区“一煤独大”,现在全区初步构筑了煤炭、机械、电力、建筑材料、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等,企业发展实现从“不愠不火”到“铺天盖地”。全区2017年工业增加值完成48.35亿元,其中,规模(20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4.01亿元。
游客在油菜花地里徜徉。王良豪 摄
40年前,矿区电影院是六枝人向往的场所,如今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有了2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六枝人休闲娱乐有了更多选择,旅游文化产业实现从“点点星光”到“亮点频出”。
六枝廻龙溪康养休闲度假旅游景区。
扎根六枝、建设六枝的卢相福由衷地说:“生活在特区很幸福。”
六枝郎岱风光。杨展凌 摄
40年前的六枝特区,除了煤没有其他支柱产业,但却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富集的水能矿产、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前不久,盘江煤电、六枝工矿、水矿控股集团携手组建的盘江煤电集团挂牌,这个贵州最大煤电集团不仅要提升六枝工矿集团煤炭工业集约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也为六枝特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设中的六枝电厂(资料图)。丁毅 摄
煤电行业的“劲旅”华润电力来了,农业产业“巨头”的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开工建设了,环保行业“龙头”环嘉集团签约了,制药行业“领军”企业葵花集团并购本地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六枝特区。据统计,近五年来,特区共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369个,实际到位资金529.77亿元。签约招商项目数、投资额、落实到位资金、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大幅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六枝特区种草养羊项目。
特色农业产业是六枝特区近年来着力发展的优势产业。该区以“3155工程”为抓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三变”改革发展模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六枝特区郎岱镇中药材种植基地。
茶叶、猕猴桃、魔芋、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植,牛、羊、猪、月亮河蛋鸭养殖也搞得风生水起,先后荣获“国家级粮改饲示范县”、“全国樱桃名县”、“贵州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称号,201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36.94亿元,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六枝特区猕猴桃种植基地。
回望40年,六枝特区筚路蓝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在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自2014年以来,该区共减少贫困人口21010户93657人,出列43个贫困村、7个贫困乡镇。2018年,计划减少贫困人口7861户25235人,贫困人口降至9000人以内,贫困发生率降至1.6%以下,87个贫困村出列,实现全区“减贫摘帽”目标。
农户在基地里务工。
北纬26度是这座星球上最美的风景线,从古老的六枝穿越,造就了壮美的牂牁江、神秘的老王山等自然景观,也送来了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牂牁江风光。李林 摄
在这片土地上,壮阔的“三线”文化与久远的夜郎文化、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六枝特区文化馆表演的无伴奏合唱
《果山果者》。黄蜀锦 摄
以至于,在全市第四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生态型多梯度户外运动基地、云上牂牁、夜郎王宫、落别318浪哨缘房车营地等一批新景区、新项目惊艳亮相,让这届大会更加出彩,给外来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7年11月11日晚,大型山水实景秀夜郎传奇在画廊六枝·福地夜郎文化展示中心精彩上演,迎接六盘水第四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
的召开。喻梅 摄
新时期,以打造贵州西部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六枝特区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全文化展现的理念,深入推进农旅、康旅、体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落别樱桃。
落别樱桃名扬千里。采用“三变+”发展模式,落别乡牛角村村民将4980亩荒山、3250亩耕地、15万元资金入股旅游开发,全村816户村民全部成了股东,坐享分红。
参加落别樱桃节的各地游客。
自2012年开始,牂牁江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滑翔伞赛,吸引了来自法国、意大利、尼泊尔等国内外运动员参加比赛,精彩赛事也成为发展特色旅游的一个标识。
2018“翱翔贵州.低空滑翔伞”邀请赛暨六枝特区第六届牂牁江国际滑翔伞特技大赛现场。
旅游产业持续井喷,2017年实现旅游收入44.29亿元、 接待旅游总人数683.91万人次,三大产业比为19∶31.72∶49.28,GDP的绿色成分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成为六枝特区增强持续发展后劲的“生花妙笔”。
游客在六枝特区廻龙溪景区旅游度假养生。
杨小敏 摄
四十不惑,稳健成熟。新的伟大征程即将开启,肩负着发展与小康的使命与梦想,弘扬“创新开放、奉献担当”的新时代六枝精神,六枝特区整装出发。
锦绣六枝。黄龙星 摄
何勇:笔尖上的幸福在家乡
郎岱古镇、岩脚面、落别樱桃、廻龙溪……这些六枝特区的主要元素,通过淡淡的文字,呈现出另一种风味。
去年,一个名叫“小勇哥新视点”的美篇受到众人关注,这款以图文创作的APP迅速在QQ、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分享,在这些美篇中不仅印刻着六枝文化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小勇哥极力推广宣传家乡文化旅游的历程。
小勇哥本名何勇,是六枝特区党委宣传部宣传股负责人,一个土生土长的“80后”小伙子,六枝的乡愁文化在他的笔下被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认为,笔尖上的幸福就在家乡——六枝。
六枝油菜花。
因为是同行的原因,我一直关注着何勇,每当读到他的美篇,总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被他文字中所展示出的美景美食美事所感染、所吸引,更多的是从字里行间总能领略他对家乡深沉的爱。
“进入六枝,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开门见山。这里,山连着山、山环着山、山套着山、山抱着山。山高、峰奇、险峻,奇花异草漫山遍野。进入六枝,绕不开的是水,水绕青山山绕水。这里,水连着山、山绕着水、水连着水。湖泊、河流、溪瀑,水质清澈纯净,湖光山色,仿若人间仙境。”
牂牁江。罗潜洋 摄
像如此直白且传神的描写在《六枝:山的王国,水的世界》、《前世,我若是老王山你便是牂牁水》、《洒志,我欠你一张门票!》中俯仰皆是。
在《扒地瓜》的美篇中,何勇这样写道:“地瓜成熟的季节,一颗颗圆溜溜的地瓜,匍匐在瓜叶下面,扒开瓜叶,淡红色的地瓜一串串巴在瓜藤上,让人眼馋嘴也馋。放牛或者割草打柴,只要一靠近瓜地,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那味道很是撩人胃口。”一番童趣跃然纸上。
《晒秋》
姚祥林摄于六枝特区月亮河乡
就连单调枯燥的驻村生活也变得幽默风趣,《搞那样名堂!宣传干部群里唱起山歌来了!》:“驻村草原苦你们,三改三化最操心。生活质量提高了,群众不忘谢党恩。”由一窝鸡枞引发的山歌VS,把宣传干部真蹲实驻,用心帮扶的真情,全部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宣传战线的“战士”,何勇经常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业余创作中,他锲而不舍,勤奋有加,自觉担当起“画廊六枝”的义务宣传员,为特区的发展鼓与呼,为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书写着最新最美的篇章。
微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