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读: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还有很多概念需要厘清,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很多模式尚待探索。传媒独家通过采访学界和业界多方专家一起来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问题。通过采访和调研,总结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四三二一” 布局。
今年以来,各地密集涌现“县级融媒体中心”。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浪潮中,北京处于“领跑”位置,北京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均已建立,建设速度全国领先。除此之外,今年以来,湖南、河南、陕西等多地已开启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大幕。在中央会议召开前后,包括安徽省砀山县、江西省上高县、西安蓝田县等地的融媒体中心也陆续挂牌。
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县广播电视台、县党委政府开办的网站、内部报刊、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所有县域公共媒体资源整合起来、融合发展。这些“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要是当地各类渠道的归并以及一体化运作。由于每个地方媒体发展的情况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主体和合作渠道的不同。
通过统计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与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媒体都有合作的案例,合作的媒介形态涵盖广播电视台、报业集团和网站等。从主干媒体拓展到支系媒体、从中央媒体到县级媒体,当下我国媒体融合呈现“中央、省、地、县”纵横交错的形态。在机构改革和媒体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个新机构名称也首次在国家级会议上亮相。
“县级融媒体中心”密集涌现,不仅是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下沉,也有利于促进国家媒体体系的全盘激活。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还有很多概念需要厘清,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很多模式尚待探索。传媒独家通过采访学界和业界多方专家一起来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问题。通过采访和调研,总结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四三二一” 布局。
四种情况
“县级融媒体中心” 建设的主体大体有四种:对于融合成效初显的县级传媒集团,县级融媒体中心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对于同时有县级报纸和电视台的,可以有市场化能力强的来整合能力弱的基础上来构建当地的县级融媒中心;对于只有县级电视台的,则以当地的县级电视台为主体来构建县级融媒中心;对于一些既没有电视台,也没有纸媒只保留了新闻中心的区县,以新闻中心来实施。
三种模式
“县级融媒体中心” 建设的模式大体有三种:与其他媒体、高校和专家建立智库联盟,与中央、省、市媒体展开渠道合作,在中央、省、市媒体的帮助下承建。对北京而言,三种模式均已出现:东城区成立融媒体智库,海淀区成立中关村媒体融合发展联盟;延庆区在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中央厨房;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与北京广播电视台打造本市首个区属媒体+市属媒体多方协作、融合传播的新型融媒体平台。
对于地方而言,“县级融媒体中心”与省级媒体合作较多,通过利用省级融媒体技术,入驻当地的云平台(“新湖南云”、 “四川云”、“长江云”),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当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也不乏有与市级媒体合作案例:如郑州报业与16县区建“县级融媒体中心”。
二个问题
在整体谋划“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同时,要重点在两个方面突破:一是选任一个想干事、善干事、能干成事、懂专业的台长,一把手需要有专业、魄力和眼光,又有披荆斩棘的勇气;二是在用人上务必打破身份限制,以工作绩效为统一考核标准,强化正向激励,打通编外人才成长通道,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
一个关键
真正做好融媒体中心,需要内外双线作战,在积极搭建好自有平台“两微一端”的同时,更要学会充分利用好外在平台,从而实现用户沉淀,在用户沉淀的基础上在教育、户外、地产等垂直细分行业探索更多的盈利模式。比如,陕西富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投资建设了党政集中宣传平台,在整合县内宣传资源组建县融媒体中心的基础上,富县整合县域内党建、政务、农业、旅游等媒体资源;郑州报业与16县区建“县级融媒体中心”,合资成立融媒体产业公司。
来源:传媒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