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 》指出,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同日晚,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号也发表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该文章表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新华社、人民日报评论部公号同步痛批“娘炮”,值得注意。
这些年来,中国的很多娱乐节目、影视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小鲜肉”,而且男演员画眼线、着浓妆、女性化成为常态,甚至开始成为一种潮流。
前段时间,某娱乐节目的这段视频就堪称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
你没看错,视频里都是“大佬爷们”,虽然他们是艺人,确实需要一定的化妆,但他们的举止、穿着、妆容确实非常的女性化。
正是针对这样的现象,新华社才发表了署名“辛识平”的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辛识平”是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推出的融媒体评论员笔名,长期以来主要评论方向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次专门针对“娘炮”现象发出评论,可见分量不轻。
全文如下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忘掉那些“娘炮”吧,这才是中国男儿应有的样子……
来源:新华社 人民日报 腾讯视频